聚焦提振消费与扩大内需 2025消费发展研究成果发布

今年以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不仅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关键所在。2025年4月14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南方周末报社承办的“2025消费发展研究成果发布活动”在海南海口举行。活动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举办期间,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将封关运作、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围绕“提振消费与全方位扩大内需”“新消费新业态新趋势”等主题发布了相关智库研究成果。

全面投资于人

  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迟福林.jpg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增强经济韧性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活动现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发布了《以全面‘投资于人’形成消费拉动增长新局面》的专题研究成果。迟福林认为,我国是一个经济转型大国,14亿多人口的消费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消费潜力。适应以服务型消费为重点的需求结构变化大趋势,以全面“投资于人”实质性破解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消费信心减弱的突出矛盾,形成内需引领、消费拉动增长的新局面。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贯彻落实“民生为大”的发展理念,以百万亿“投资于人”的重大举措,着力做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篇大文章。这是未来10年我国经济实现4%-5%增长的重要基础。该项研究提出,第一,以百万亿“投资于人”释放14亿人的消费潜力。第二,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第三,有效发挥国有资本在“投资于人”中的重大作用。

扩大消费与拉动内需

提振消费与扩大内需的内在联系和现实意义,以及二者在现阶段的表现特征与未来趋势,成为本次活动发布报告的重要内容。

郑新立.jpg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社会再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发布了《提振消费与全方位扩大内需》的研究成果。报告指出,经过连续二十多年的高投资,我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投资品和消费品供给能力。在国内消费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来缓解供给过剩的压力。面对当前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需要主动地调整国内消费与投资的比例,适度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既是为了适应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战的对策。 报告着重建议,当前提振消费应抓住以下几点: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加快户籍城镇化率和扩大城市更新规模、扩大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挖掘住房与出行的消费潜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采取有效政策鼓励民间投资。

赵晋平.jpg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会长赵晋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会长赵晋平,立足广东省和海南省的调研数据,围绕《扩大消费导向下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与政策创新》这一细分领域,进行了研究成果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15—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6.7%、7.3%;多数年份收入增长快于支出,但支出收入比出现波动式下降,表明居民消费倾向趋于谨慎。此外,居民收入增长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收入分配率偏低是主要拖累原因。 由此,在政策创新方面,研究报告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利用数字经济赋能增收,大力发展数字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二是深化农村财产权改革,释放产权制度活力,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就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创新三次分配机制,促进收入分配向中低收入阶层倾斜;四是灵活就业保障体系,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力度,鼓励创业创新,切实提升就业率水平。

服务消费成经济增长点

  绿色消费理念有待普及

匡贤明.jpg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匡贤明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匡贤明代表中改院发布了《释放服务消费潜力——2025中国消费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我国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规模仍在不断增长、结构仍在持续优化。把这个市场潜力释放出来,将为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内需不足主要表现在消费不足,消费不足的主要矛盾在于服务消费潜力未有效释放。根源在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为此,加快推进服务消费潜力释放,重在破除结构性矛盾,重在“以人为中心”推进结构转型与结构性改革。

曹海东.jpg

南方周末编委、南方周末研究院副院长兼绿色研究中心主任曹海东

消费,是经济周期的信号灯,也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南方周末编委、南方周末研究院副院长兼绿色研究中心主任曹海东发布了《趋势调研报告:户外爱好者的可持续消费观(2025)》,该调研报告基于2049份有效问卷,首次系统揭示中国户外人群在可持续消费方面的态度、能力与行为。 调研发现,2049位受访者具有高收入、高户外消费、资深户外人特征:约4成(35.82%)受访者2024年税后收入20万以上,约4成(39.08%)年户外消费额在5000元以上,超5成(53%)拥有1年以上的户外经验。同时,受访者对户外可持续发展有极高的认同。超过9成的受访者认为户外生活需向可持续发展,近4成愿意支付绿色溢价,近6成更爱简易包装,近6成关注材料可持续,超9成乐意购买二手产品。报告也揭露了消费者的认知缺失,仅2成受访者见过产品层面的可持续信息,约1成不知晓任何可持续认证标签。 报告认为,要想进一步推动可持续消费,除了生产端努力外,还需要教育端、传播端共同协力,以弥合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鸿沟。

城市消费多处开花

  消费监管保障权益

郭倩倩 (1).jpg

南方周末研究员郭倩倩

南方周末研究员郭倩倩带来城市消费领域的研究成果——《重塑信心与营造情绪:中国城市消费的现状、问题和展望》。报告指出,城市消费的影响因素,可以从现实和心态两个方面说起:实际及预期的收入变化和日常的生活成本,决定是不是买得起以及消费意愿和消费倾向的高低;而对品质的追求和务实审慎的消费心理,决定人们如何进行消费选择;两者共同发挥作用,促使一线城市内部消费降级、消费需求外溢、低线城市多元业态崛起,中国城市消费正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参差不齐的、多处开花的局面。 报告显示,“当前城市消费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买不起’,而在于‘不敢买’和‘不想买’,前者主要是预期问题,后者主要是因为消费供给质量的问题。”

郭倩倩.jpg

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秘书长郭文芹

积极响应国家顶层战略,海南自贸港正在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秘书长郭文芹代表海南自贸港研究院发布《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海南旅游消费国际化水平的现状与建议》。报告指出,在自由贸易港政策等因素影响下,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海南逐步成为我国旅游消费承接地;同时,与我国居民不断增强的国际化旅游服务与产品需求相比,海南国际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国内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突出掣肘。为此,需要抓住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契机,以提升国际化水平为重点,加快打造适应国内外需求的国际化旅游消费要素供给体系,提升海南国际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在14亿人内需消费潜力释放中发挥积极作用。

张文景.jpg

南方周末研究员张文景

  新的场景和新的消费,同样隐藏着某些问题。南方周末研究员张文景发布了《金融消费侵权乱象及十大典型案例》。从小额网贷的“黑洞”,到机构理财业务违规,从侵害投资者权益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到虚假承保被终身禁业的保险人,报告通过详实案例展现了金融消费中的典型侵权问题,也呼吁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升行业透明度和规范性。 报告还指出,从整体而言,金融消保乱象多出自销售环节,“适当性管理”违规是行业共性问题。今年3月监管部门适时出台首个明确金融机构适当性管理义务的制度,该办法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关口前移,预计未来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可靠产品进入市场的机会,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客户水平。

当天,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中改国浩自贸港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淳,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刘兴华,饿了么外卖榜单业务负责人沈逸,华住集团华南公司海南省区总经理杜凤霞等不同领域代表也出席了活动,并立足自身领域进行了消费相关研究观察。

活动现场,南方周末研究院重磅发布“年度消费影响力观察名单”。此项观察名单集合了南方周末研究院多个研究中心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旨在通过对过去一年来中国消费市场的趋势变化,挖掘出具有创新意义与长远价值导向的消费品牌实践模式和案例。

*观察名单

获奖名单切图_01.png

获奖名单切图_02.png

获奖名单切图_03.png

品牌周刊的头像品牌周刊
上一篇 6小时前
下一篇 4小时前

相关推荐